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美好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FOR
HAVING US IN IT

2023.06.30

【南方人物周刊】新匠人,一群長期主義者的耐力賽

瀏覽量:8014

決定產品力的關鍵在于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工程師們,他們深入地與客戶對話,傾聽訴求;斡旋于產業上下游,把脈科技最新動向。因此,只有敬畏工程師文化和匠人精神,不斷堅守本分,死磕產品品質,才是實現真正的長期主義,也才能真正讓企業的生命力愈發強韌。

行業沉浮,剩者為王。

2022年是房產行業的分水嶺之年,宣告量價齊漲時代的正式終結。2023年,既是新舊之年的交班,亦是業務轉型的換擋。

商業的世界向來都是分化的,城市復蘇的腳步有差距,企業管理的韌性亦有懸殊。正如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所發布的《中國房地產展望2023:分化時代到來》報告表明:中國住房整體緊缺的時代已經過去,消費者對住宅的追求從單純的“有房住”向“住好房”轉變。改善時代已來臨,產品力將成核心競爭力。

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圍繞行穩致遠,守好主業并走出第二增長曲線是擺在房企面前的現實問題,而先行者已在大浪淘沙中完成排兵布陣。

從0到1:時間管理養成記

人才的流動,是行業趨勢的一張晴雨表。

在年輕人進入建筑行業意愿降低的背景下,亦有堅守者在不斷增加自己的職業厚度。從初出校園的大學生蝶變為風塵仆仆、高屋建瓴的“樓盤造物者”,碧桂園深莞惠區域建造工程師馬慶州在這個自己熱愛的行業已堅持了7年。

“喜歡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感覺”,這是馬慶州入行的原因。建筑無疑是一項宏大的工程,馬慶州的職業理想通過一個個項目得以“拔地而起”。工程師的工作需要深入一線,通盤打磨。在馬慶州看來,自己的變通能力、協調能力和糾偏能力正是通過碧桂園這個“黃埔軍校”才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圖 / 馬慶州正在進行外墻油漆驗收

每天早上,他會先將工作流程在大腦中快速順一遍,然后投入緊張又充實的行程中:開碰頭會、現場巡看、采購下單……在保質保量完成進度的同時,馬慶州還需不斷協調許多突發事件。在全周期開發建設管理跟進中,他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專業本領,也成了實至名歸的“節奏大師”。

碧桂園不僅是一家綜合型房產企業,更是人才培養領域的一所“開放大學”。在學習型組織的長期熏陶下,馬慶州不僅喜歡在工作之余“上網課”充電,更下決心一鼓作氣,在3個月內拿下一級建造師證書——通勤的路上用車載音響播放考點知識,利用午休時間抓緊看書。在一級建造師平均合格率僅為8%的當下,他憑借扎實的“理論與實踐”基本功一次通過。

在碧桂園,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精進”除了時不我待的工程推進,還體現在無形的細節之中。

在業內被稱為“百事通”的碧桂園天津區域建造工程師郭恩澤,已有13年的從業經驗。土木工程畢業的他,抱著要親自了解書本與現實造房的差別的鉆研之心,在行內摸爬滾打,擁有高超的協調能力,對于安全和質量的精益求精是他不變的職業習慣與追求。

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中期的建設、檢驗,再到最終驗收交付,整個過程都離不開優秀的工藝工法和完備的質量管控。“我剛入行時,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木工、混凝土、水工、電工都是分開的,”談起行業變化,郭恩澤覺得自己的工作就像拼拼圖,而自己就是那個“穿針引線”的人。作為擁有“上帝視角”的整合人,確保每一處細節的無縫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

圖 / 郭恩澤復核樣板間門口尺寸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郭恩澤不僅沒有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消磨熱情,反而在細節中更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樂趣。“施工過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可能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所以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瑕疵”,對每一個細節反復推敲、精雕細琢,才能有效提升產品力。

將完整的“家”保質保量地交到業主的手上,是郭恩澤內心最大的牽掛。他所跟進的天津云湖項目集傳統現澆、裝配式建筑和低能耗住宅于一體,對施工工藝而言是巨大的挑戰。質量管理可以視為站在用戶視角的“較真”管理。在建筑的設計中加入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等節能技術,并通過精細化施工管理,一個健康住宅的產業鏈閉環由此形成。

不放過任何細節,每一步都事必躬行,懷揣著“匠心筑家”的夢想,郭恩澤不僅守住了交付時間的大方向,又在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中不斷提升建筑質量和工藝。

只有地基牢固,才能真正高屋建瓴。碧桂園建造工程師的職業成長經歷是不斷學習的內驅力與企業工程師文化合力的結果。建造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過程,在空地上扎穩地基,實現從毛坯房到精裝修的質的飛躍,這個過程既充滿挑戰也令人成就感滿滿。

極致交付:用同理心穿越周期 

從一磚一瓦到高樓矗立,從一紙藍圖到萬家燈火,建筑既要有穩若磐石的“底子”,也需要有韌如蒲葦的“內功”。而這一份內功,離不開好服務的加持。小到一塊磚的美縫、一扇窗的開合,大到公區裝修、園林綠化等,都需要驗房工程師的反復檢查修正,只有把控好房屋的品質關,才能讓“家”變成具象又真實的存在。

“交付不僅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技術活”,碧桂園廣清區域維保工程師鄒健不離身的工具包仿佛是個百寶箱——空鼓錘、驗電器等專業設備一應俱全。為了確保房屋“完美交付”,每一間房他都親自“用腳丈量”,甚至要經歷三四輪以上的精細化查驗,直到每個問題都得以逐一擊破。

畢業后進入碧桂園工作,鄒健驗過的房已多達三千余套。在他看來,房子的每一處細節都關乎一個家庭的生活幸福程度,任何“疑難雜癥”他都傾力為業主解決。在下班時間因為維修工無法到崗,他親自拿上工具為業主解決油煙機管漏風的問題,而對方的滿意度就是他最大的職業動力。

圖 / 鄒健修復油煙機管漏風問題

談起職場競爭力,鄒健認為對待客戶的同理心是存量競爭取勝的關鍵所在。在行業周期性波動和環境深度調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房企重視“交付”,甚至將“交付”列為與“開盤”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品質交付”的極致追求實則早已刻入碧桂園這家企業的血脈之中。

2022年,在疫情和市場下行的沖擊下,碧桂園依然累計交付超70萬套房子,在所有房企中名列第一。這樣的實績離不開每次“完美交付”的用心和事后“事無巨細”的復盤。

品質競爭時代,在聚焦深耕的基礎上,碧桂園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強基固本、持續提升全周期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快速啟動聚焦產品力和安全質量提升的“強基行動”。從“快速擴張”到“穩健發展”,房地產行業正在步入“高品質發展時代”。

所謂“強基行動”,即堅持長期主義,持續落實“練精兵、扎硬寨、打呆仗,用強將、倡文化、比學超”,不斷提升工程實體質量,增強基礎產品力,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品質要求。

而如今,強基行動邁入2.0階段,碧桂園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工程師文化季,培養以匠心精神為核心的工程師文化。

近三十年里,碧桂園逐步培養了一支龐大的工程師隊伍。截至目前,碧桂園擁有工程師逾1.1萬人,工程師呈年輕化趨勢,其中以25至34歲的青壯年為主,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78.5%,博士工程師331人,實現了高學歷專業人才的聚集。

穿越周期需要耐心和韌性,在不確定的時代,專注當下、精耕細作的匠人才能像彎而不折的蘆葦一般游刃有余。做好每一個產品、交好每一套房子、打磨好每一個細節,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智能建造:“新工匠”的技藝與匠心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碧桂園的“匠心”精神不僅在于“人”,更在于對于“器”的謀篇布局。

在傳統觀念中,建筑行業似乎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工作環境的苦與累也是不爭的事實。科技制造業水平的落后,制約著房企的精細化發展。

通過提前進入藍海,在高科技紅利的加持和賦能之下,碧桂園所走出的“科技智慧建造”之路是工程師“工匠精神”的一次迭代和賡續。

科技建筑賽道是“皇冠頂端的明珠”,作為眾多技術能力的深度集成,它考驗的是企業對行業全產業鏈的把控。和“建造一棟樓”不同,機器人在建筑行業的應用是逆向的拆解。

從2018年開始,碧桂園旗下的博智林機器人已經探索了多年。擁有神秘代號的“63畝試驗”集結了博智林超40款建筑機器人,在碧桂園鳳凰臺項目工地上如火如荼地施工,而最新的“84畝試驗田”則坐落在廣東順德的碧桂園總部附近,并在2021年2月被認定為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之一,是集安全、質量、效率、環保和科技于一體的“未來版”智慧建造典范。

在日常施工現場,隨處可見機器人忙碌的身影。

圖 / 機器人貼服墻紙

膩子打磨機器人是自帶12寸打磨盤的“大力士”,最大打磨高度可達3.2米,可覆蓋天花及墻面85%的面積,綜合施工效率達30㎡/h以上。它能替代傳統人工打磨,將工人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是一個頂仨的“最佳工友”。

令人頭疼的“人工容易留下腳印”問題,可以通過地面整平機器人的激光鎖定標高、設定高度等技術,讓澆筑整平一氣呵成,在人機配合下初凝平整度達±5mm,水平度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

而博智林流動制磚車以特種作業車的形式,采用游牧式作業方式,就地對建筑余料進行再加工,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馬慶州對于機器人的不斷迭代升級感到欣慰,“可以讓工人更輕松、更高效、更體面地完成工作。”而機器人的進步也離不開工程師不懈的經驗輸出和調教,它們已成為工程師經驗集大成者的“新工匠”。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郭恩澤入行以來數十年如一日保留著記筆記復盤的習慣。而今,由集團開發的帷幄App就如同他的貼身助理,巡視工地時可以隨時記錄,在數字化的幫助下做到“當日事當日畢”,避免了工作量的累積。

科技化與數字化是大勢所趨,積極擁抱數字科技,將不斷提升管理的效能。碧桂園用“建筑機器人+BIM數字化+裝配式建筑”對傳統房地產建造進行保質、提效的賦能,使之逐步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長期主義:讓匠心精神潤澤事業

在房子“硬件”日趨同質化的今天,真正決定“好房子”的標準,在于對“匠心”的洞察和考量。偉大藏于細節之中,極致的住宅需要獨一無二的產品力,只有注重“品質人居”體驗的產品才能受到市場的垂青。

決定產品力的關鍵在于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工程師們,他們深入地與客戶對話,傾聽訴求;斡旋于產業上下游,把脈科技最新動向。因此,只有敬畏工程師文化和匠人精神,不斷堅守本分,死磕產品品質,才是實現真正的長期主義,也才能真正讓企業的生命力愈發強韌。

在碧桂園“一體兩翼”的戰略構想里,房地產主營業務是主體,科技建造以及代管代建輕資產發展為第二增長曲線,后者無疑為碧桂園插上了具有“創新基因”的翅膀,只待羽翼豐滿之時,便可振翅翱翔。

行業進入新的發展周期,意味著行業格局正在經歷震蕩和重塑,只有保持“守業”的定力和追尋“攻城”的創新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作為行業“優等生”和“實力派”,碧桂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產品力戰略和產品升級創新。正如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惠妍所言,“產品力是集團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把產品力提高到要用三到五年打造的最重要的能力。”圍繞工程質量、環境配套、物業服務、品質交付、智能建造等一系列的精益管理造就了碧桂園產品力的內外兼修。

行業需要領軍者向上躍升,探明行業未來發展之路,隨著整個行業從傳統向智能的逐步轉型,以碧桂園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積極擁抱科技建造新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匯集行業精英,不斷提升行業智能化的新水平。一群天生倔“匠”的工程師始終堅守在他們平凡的崗位上,將熱愛和所學烙入工作的點點滴滴與建筑的一磚一瓦之中,匠心獨運地打磨著產品的細節,建造構筑出無數美好的“家”,也讓碧桂園“一百年一百年做下去”的戰略藍圖正在成為現實。

閱讀原文